2016年在巴西爆发了藉由病蚊叮咬由血液传染到孕妇,那ㄧ年导至约4100位新生儿患上兹卡病毒(Zika)的小头畸形(microcephaly) ,当时正逢巴西举办奥运时刻,购票冷清,可谓是「凄风苦雨」,造成世界恐慌。 巴西政府动用1/4军队人员在市区喷药,整肃消毒以防止病毒延伸。台湾方面察觉到在岛上可传染兹卡病毒的病媒蚊为「埃及斑蚊」和「白线办蚊」,於是台湾官方对海外入境人士ㄧㄧ作体温检测。 一般兹卡感染者会出现发烧、红疹、头痛、腹痛、关结痛、非化脓性或充血结膜炎等,症状与登革热相似但较轻微,目前没有治疗方法和疫苗,症状持续2-7天。其实兹卡病毒是黄病毒(黄病毒科、黄热病毒属)的一种,1947年从乌干达的兹卡森林中的弥猴体内首次被分离出来,第一位被报导的人类感染者是在1954年的奈及利亚,依据基因型别分爲亚洲型和非洲型两种型别,在中非、东南亚和印度等都有发现的纪录。首次群众被感染事件发生在1978年印尼,2015年後病毒疫情在中南美洲快速扩散。因爲在过去只有少数人类的病例报导,直到2007年在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雅蒲岛爆发群体疫情,才对此症有较多的认识。
谈到人类这20多年来面对一波波的感染病毒有爱滋病、肠病毒、禽流感等,真是所谓病毒无处不在,除了勤洗手,保持环境卫生,分分秒秒身体的免疫系统肯定都在备战状态。病毒时时刻刻在进化和人类一样,只是它们是无形的,衍生的种类一些在医学上还来不及命名。人类药学科技总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地不断研发新的「抗生素」,病毒亦身经百战,当抗生素无法抵禦它们的来袭时,便会产生今日命名的「超级细菌」,之後就得靠自己最後精兵的免疫系统「自求多福」了。小头畸形又称小头症,是ㄧ种身经发育障碍(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 除了透过病毒感染,多种的基因发展状况或染色体异常都可造成小头畸形。小头畸形也可以与他ㄧ些只是间接与神经系统相关的成因有关,如:酒精(酒精会导致胎儿酒精症候群)、单纯皰疹、糖尿病、水痘-带状皰疹病毒(水痘)、风疹(德国麻疹)、巨细胞病毒、辐射、弓蟲症、兹卡病毒。有些小头畸形病患只是出生时头部异常细小,身体会有点问题,例如有癫痫症,但智力正常,这类患者约占15%。不过,巴西3年前面临的兹卡病毒大爆发,很不幸,新生儿患者是属於另一类;严重的智力、语言发展及肢体问题。 小头畸形症存活下来的孩子们在未来都属与「特殊教育」的部份,在美国几乎每一所学校都有设立「特殊教育」教室,提供先天性「脑病变」儿童们反覆学习基本的生活认知,如上厕所、听语彙、会话,依照脑智力学习能力高低教授,最常见的是中班制的轻度自闭症、唐氏症等;小班制如不能自理的中度到重度、不能言语的自闭症儿童和脑性麻痹症等,一般是2对1,就是3个学生6个老师。吾妹吴筱琴一生在教育界从事「特殊教育」服务,对脑病变儿童类别与认知可谓是暸如指掌,更不时提及身为这些儿童家长们不为人知的辛苦与心酸。身职25年的特教生涯令吾妹带著身心疲惫与心力交瘁的身驱离开职场,她说:「这些孩子们的父母亲都是伟大的!包括自己两位高中和大学同学都有一位这样的孩子,决心一陪就陪到白髮苍苍!」。 我偶尔会在逛街食品店家看到弱势族群,幸运的是,在美国很重视和保护弱势族群包括一出生就是身心障碍的孩子们,也看过年过60的母亲带著成年自闭症儿子在食品小店买食,这位已满头银髮的母亲静静地看著不会言语的中年孩子吃著香喷喷的热食,眼神中带著呵护与怜爱,儿子永远是心中的一块肉,她还不时地把自己碗中的肉块再挟给儿子吃....,一举一动让我看在眼里,疼在心裏,原来「母爱」就是这麽伟大!当我今早在网路视频上再次看到3年前那些双臂紧抱小头畸形新生儿的巴西年轻妈妈们,她们说著:「婴儿因脑部发育不良,早晚哭闹,导致睡眠不足,即使如此,仍然抱著幼儿搭2小时公交车到城市医院,一星期四趟去做检察和复健。」,妈妈们看著自己的孩子,一边流泪一边亲吻著,那是一份永远不放弃的母爱啊!世间虽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是顺心如意,但是看到「母爱」发挥出的无限潜能和力量,谁人能不被此景震撼与感动呢?.............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唐 王健『渡江水』
0 Comments
台湾戏剧有传统戏剧和现代戏剧,传统戏剧有「歌仔戏、南管戏、北管戏、高甲戏、四平戏」。在台湾发展的各地大戏有「京剧」(平剧)、「崑剧」、「豫剧」等,客家有客家采茶戏、客家大戏,民间小戏有竹马戏、车鼓戏;民间偶戏有皮影戏、傀儡戏、步袋戏(掌中戏);说唱艺术有「双潢和相声」。现代戏剧就是目前流行的舞台剧和儿童剧等。但是影响我最深的应该是京剧,京剧又称为京戏,在中华民国大陆时期以及现在的台湾又称为平剧,之後订为「国剧」。京剧在19世纪中期融合了徽剧、汉剧并吸收了秦腔、崑曲、梆子、弋阳腔等艺术优点,在北京形成。京剧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台湾目前主要有四大京剧团:国立国光剧团、台湾京崑剧团(原国立复兴国剧团、国立台湾戏曲学院京剧团)、台北新剧团(李宝春主持)、当代传奇剧场(吴兴国主持)。经常固定演出京剧场地有四所:台湾戏曲中心、复兴剧场、碧湖剧场和台北戏棚,除此,以上四个剧团每年不定期於国家戏剧院、台北市中山堂、台北市艺文推广处城市舞台、新舞台等场所进行大型公演。因爲两岸都有京剧迷,这项古老的传统艺术已有200年历史,且两岸各有千秋,「大陆保留传统的京剧,台湾则有许多新编京剧,融入本土元素,非常活泼」,因此京剧成为两岸文化交流搭桥。 北京剧院是大陆规模庞大、具有深厚艺术底蕴的国家级京剧团,拥有良好传统,举凡ㄧ代名角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等人,皆是北京剧院的奠基人。2018年9月10和11两日该剧团在台北市政府和13日在台中市中兴堂分别演出,选派23名优秀中青年演员,为台湾观众呈现各种京剧派流、行当的表现,演唱内容包括「深夜沉」、「锁麟囊」、「霍小玉」、「穆桂英掛帅」、「空城计」、「望江亭」、「打龙袍」、「周仁献嫂」、「状元媒」、「锁五龙」、「霸王别姬」、「苏小妹」、「飞虎山」、「谢瑶环」等。
京剧在台湾1960 -1970 年代达到高峰时期,其间,父亲在我3岁到7岁就学之前,每逢假日就带著我到台北市中华路的国军文艺中心看京戏,父亲和当时与并列台湾四大老生的胡少安、周正荣、哈元章、 李金堂们的年龄相仿,都是那一代因国共内战由大陆来台的一群中国青年人,由其是胡少安纵横菊坛近50年,於2001年过世,在我的记忆里满满都是他的戏码;还有被推崇为「一代青衣祭酒」的顾正秋剧团,至今拜赐网上YouTube 的视频,每天早上我都可以再看到这些已仙逝多年老前辈们的戏码,越看越入味。因爲离开了台湾34年,我能带走的京剧记忆就是1949年从大陆来台的第一代京剧宗师辈们的演出,也是父亲和我半世纪多前的看戏回忆录,或许是即将进入一甲子年龄的我,昨天看了一齣由胡少安弟子唐文华所演的「关羽守麦城」,简直是欲罢不能!戏剧描述於建安24年12月关羽北伐时遭东吴突袭,退守麦城,最後全军覆灭。一段的历史战役故事在舞台上栩栩如生,脸谱和道具加上鼓声和唱板,演员们的挥刀翻跳,不自觉地我和视频中舞台下的观众们一起拍手连声叫好!听著剧中人物豪情万丈的唱调,自然跟著模仿一般。 本来京剧自1949年在台湾开始办学授课,男女反串普遍化,所以我从小在眷村每次和父亲看完一齣京戏,回家就搬弄一番,因此!每次从高雄南下台北公演「老旦」一角的湖南省吴楚山伯伯总是耸恿父亲让我去上「复兴剧校」,爸爸总是回答:「喜欢就做戏迷,瞧她那个样子儿,怎吃得了苦,光是一个跨腿动作肯定让她哇哇大叫!」。父亲还真是「知女莫若父」,我还真是心不专,一下子用闽南语模仿歌仔戏,一回儿又玩起步袋戏(掌中戏),只要是地方戏曲,样样玩! 然而,台湾的京剧观众大多是外省人,无法与当地人文化相互融合,闽南族系後裔依然流行看歌仔戏、布袋戏、闽南语、国语连续剧和国片电影,加上老一辈的外省人逐渐凋零,京剧由於失去了忠实观众而在台湾开始没落。为了保留住传统艺术,国家剧院和国立台湾戏曲学院仍然进行京剧的保存、传承与推广工作,并经常公开上演。京剧与其它地方戏剧最不同和引人注目当然是它的脸谱和保留明朝服饰的特点,除了「唱、唸、做、打」;唱腔以二黄腔和西皮腔爲主。文场主要以京胡、京二胡、月琴、弦子、笛笙、唢呐等;武场有檀板、单皮鼓、大锣、铙钹、京锣等,还挺讲究的。难怪父亲在刚开始带我去看京剧时都是一边看一边解释,让我在半世纪後能「看得懂」京剧,还看得全神贯注,不亦乐乎!虽然自己早已年过半百,一听到京剧,脑海里马上浮现出国军父亲年轻的身影,他牵著幼小的女儿上京剧院,解释各种道具、脸谱、唱腔等,那年幼的小女孩怎麽也不会想到将是年近60岁的今日,京剧对她依然是这麽地动人与玩味十足......。 台上3分钟,台下10年工。 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 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嘴上没有功,吐字听不清。 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 一台戏得合手,不合手戏準丢。 艺术是件宝,不学得不了。 有板有眼叫戏,没板没眼叫屁。 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 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 五人能当千军万马,十几步能走海角天涯。 叁分扮相,七分眼神。 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兰花手,荷叶掌,握拳如凤头。 练到老,唱到老,学到八十不算老。 不瞒您说,我的2019年展望和一般经济学家去年年底预测一样不太乐观。年初,身爲中学教师的女儿在外租公寓一年半後,捎个口头信来,说著:「妈,我要是月不付出,我可能会搬回来住,行吗?!」,我马上回答:「当然行啊!你们这一代也够倒霉的了,房价高得存不起头期款,谈到结婚是两袖清风,讲到养孩子不如养宠物。」,2019年女儿房租每月涨$180,由原先的$1450变成$1680。 同年龄的27岁室友马上挥白旗告之,年薪3万初头可能付不起,但是又不愿意离开「朋友圈」或搬回父母家,於是年薪四万初头的女儿自告奋勇自掏腰包每月连加上一条狗居住费用多付$185,室友每月增付$45。根据美国人口普查 (U.S. Census Bureau) , 18岁到34岁在美国的成年子女仍与父母同住在一起从2005年的26%跃升至2015年的34.1%,也就是说,平均每3户家庭就有一户家庭的成年子女们仍未「展翅高飞」。看样子我的宝贝女儿等到「粮空弹尽」的时侯就得回老妈子的旧巢了。最近美林证卷交易所(Merrill Lynch) 发现,79% 的美国父母仍在财政上支助成年子女,从教育费到结婚费用,甚至到日常生活一般费用。 就此,每年从全国的退休投资帐户耗费约5000亿美元在资助成年子女。
为了替女儿省每月$400「顾狗费」,笔者每日中午开车到公寓带狗孙儿散步大小便,陪狗3小时。公寓里的年轻住户几乎家家养猫狗,「带狗散步大小便不过夜」的行业自然兴起,每日$25一只。这10年偶尔都可以看到美国的祖父母辈在超市牵拉著幼小的孙儿辈,实在是幼儿园费用太高,平均一位从6个月到5岁的幼儿的看护机构费用约$1200美金月费,一般小两口需要两份薪水付房贷、保险和生活费用等开支。一位年近70岁的笔者韩国邻居说:「女儿育有二童,前年把教职停薪留职,在家照顾幼儿等到孩子上公立小学後再复职,此间,还向其父母索些经费让全职的先生在晚间进修网上研究所。30几岁的小儿子早已说定,将来娶妻也只能与父母同住。」所以,帮助成年孩子和退休後生活上的省吃简用对未来中产阶级家庭应该是普遍的现象。2019年报数资料显示,科州丹佛生活费用平均一家四口约$3251.70;单身平均约$897.48(不包括房租或房贷),丹佛房租套房约$1133、一房一厅约$1220、两房约$1592,平均房价$425000。 笔者好不容易把唯一的女儿拉拔长大,完成高等教育,付清学贷,看著她为人师表,从早忙到晚,5年下来还挖不著「金山银矿」,觉得这一世代的年轻人真辛苦!不仅是年轻人辛苦,很多年过55的中老年人都得出来做点事,只要商家肯用、不嫌弃,讲好听一点「出来走走,在家太无聊」,讲得实在一点就是「多少赚一些药钱或零花钱」。 我的2019年展望当然是身体健康第一喽!然後才能尽力帮女儿照顾狗孙,让她在生活上减少压力,既然年轻人存不了太多钱,每月从教师薪资扣缴5%加上学校配对加付的5%,女儿每月定存薪资10%到退休401K基金帐户里,除此之外,也鼓励女儿在明年教职5年後成为正式永久教职雇员,可以开始準备上网研究所班课程,让年薪起跳$10000元美金。公家教职年薪稳定,福利尚可,比上不足比下有馀。 年过55如我一般有一项好处,就是衣食住行的花费都慢下来了,喜欢在家阅读,不常外食,这种年龄大多是「吃老本」的年龄,如果没有适当的投资理财作生财工具,以年年物价上涨的趋势,生活的品质只能每况愈下;年轻时工作机会左右逢源,英姿焕发,谁会想到30年後的光景,河东变成了河西,工作舞台已被取代,再多的经验也比不上20多岁小伙子们的「青春年华」。 说来话长,一些餐馆的战友们,至今65岁仍持刀握铲,大叹生意难做,餐馆又卖不掉,眼睁睁地看2019年是消费开始减缓的开始,不免仰天长啸。 有些周遭的人喜欢「报喜不报忧」,总爱展现奢华,看在小民眼中是遥不可及,听归听,长见识啦!到头来自己的现实生活还是得自己顾著,生活是真现实、真残酷啊!奉劝哥儿们,在穷困的弟兄面前儿就别再炫富「雪上加霜」了。 「知足常乐」是我2019年给自己的座佑铭,「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仅记於心,如此才不会踏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极端追求;时时阅读唐诗宋词,中国历史,研究平价健康食谱,登山踏青,勤俭持家,如此,在这平均年龄85岁的长寿时代,才能自给自足,不给女儿和亲人带来任何财政与身心上的压力。 山色湖光映草堂 篪边墙外菊花黄 人间未见桃园境 世上仍留五柳乡 载月归来吟酒兴 躬耕憩後看斜阳 安贫守志终林野 风骨文章万古芳 东晋 陶渊明 吴阿姨,
您在2018年11月3日中午由「华美协会」举办的研讨会毕幕後,擎著拐杖慢慢地递给我一封亲笔信,85岁高龄的您在会场一小时半的时间,用原子笔慢慢勾勒出深情熟悉的文字简单地自我介绍,阐述早在1990年间和先生从北京来丹佛探望儿子时就陆陆续续读了一些我的文章,读到2003年左右,我突然从写作中消声匿迹整整13年。读著您的信,看著您微微抖动的笔迹,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父亲的字迹,那些已尘封多年的手稿加上父亲的评语似乎早在我的记忆中被掩埋;然而,您的一封信开始唤起我那些年不沾笔墨、懵懵懂懂的日子.....。时间飞快得惊人,当您开始读我的文章时正是我现在57岁的年龄,而当时的自己也才28岁近29岁罢了,怎麽似乎一眨眼的功夫,您在信中称自己是「日落西山,老眼昏花、手脑不听使唤,提笔忘字,进出离不开步行车或拐杖的85岁残疾老人了」? 吴阿姨,但是那岁月也没能饶过我呀!再2个月,我就50有8,虚岁59,谁又想得出、记得住自己曾经是「如花岁月」那一段的年轻日子呢?! 「写作」从来不是我人生追求的目标,所以上学时也不把它当ㄧ回事!从小在眷村长大就喜欢读读课外书籍,租漫画书看看,加上国军军官眷村,伯伯们个个「出口成章」,我耳濡目染,自然就听如说,说如写,所以就这麽顺理成章地没事投稿到报社碰碰运气。25岁ㄧ篇「异域缘」登上整版的台湾「中央副刊」,大年初一,父亲正在台北家中磕瓜子,读到这篇文章心有灵犀打一通长途电话到丹佛,问我是否投稿给中央副刊,我问:「怎麽啦?」,他急忙说著:「正好报社春节无稿件,妳的稿子被拿来垫底,登上了!」;之後父亲来美国同我住在一起後,一些文章被登上世界日报,都是父亲读到,然後剪下来放到我跟前,一语不发。 事後开玩笑地说:「文从胡话起,诗从狗屁来!还真有妳的。」我没有保留自己被刊登文章的习惯,反正又不出书,也不会把太多精力放在写作上。但是「写作」是我和父亲之间最亲密的沟通,尤其是父亲与我生活在一起的7年岁月里,我变得特别的爱写,散文为他而写,诗词为他而作。写完後连我的先生都让我口译成英文给他听,那些日子我洋溢在知我又读懂我的父亲和先生的幸福中,更是两位在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 「人生好景不常」,吴阿姨您在信中提到自己的父亲为了挽救破碎的家园,不惜远涉重洋赴法国当劳工,其间漂流欧洲诸国,回到家乡後已是60岁法定退休年龄,却是积极带头支援外迁(由上海迁到湖南),就在70岁退休前两天遭遇不测,因公殉职,亡命它乡,当时全家人在上海还等著他回乡一起吃上个年夜饭。 由於您的父亲和我的父亲出生家庭背景,从事工作和经历不同,所以两位父亲的命运枯荣也不一。但是由您颤抖的笔迹足以让我感受到即使您已是白髮苍苍的老人,提及已逝去多年的父亲,对他的怀念至诚至深。而我呢?!父亲於2002年过世,隔年先生也因病过世,我伤心欲绝,写作的动力瞬间崩溃,心里想著:「知音」都没了,我还写什麽?!连家都不想回了!彩色的世界变成黑白,冷冷清清、凄凄凉凉。本来活在春花秋月的诗意里,突然间要面对现实的生活和人间的冷暖,小桥流水是笔下;严酷寒冬是生活,甘脆就「封笔」,好好地过著「真实的生活」。2012年外州友人的报社向我「邀稿」,结果写了几篇就写不下去了,因爲孤单忙碌的生活让我无法沉思或去品味美丽的事物,更让思绪无法集中。就这麽一转眼,13年过去了,孩子大学毕业,开始了她的教师生涯。 我感觉到了岁月的仓促,日子平凡的渡过,,无奈啊!那就这麽辗转地过掉馀生吧! 感谢科州「新华报」於2016年初邀稿,让我再次提起勇气从人生的悲欢离合中走出来。吴阿姨,今天把您的信再好好地读了ㄧ遍,难得您还惦记著那些20多年前我随兴写的散文,小品文,好似把我这20多年的记忆重新又串连了起来......。 那天我看著您提著拐杖徒步离开会场的背影,就在那一刻,我终於瞭解,即使时光带走了我挚爱的父亲和先生,封笔了13年之久,您的一封手稿,短暂的交谈,让我敞开了心胸,因爲有您这样的读者,才能让我从多年的失亲悲痛後,渐渐地从写作中还原了自我。 谢谢您! 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 劝君看取利名埸,今古梦茫茫。 北宋 晏殊 |
Author
吴纪珍女士近照 Archives
August 2021
Catego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