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提到过丹佛街道的逻辑,今天在这里再就此做更深度一点的介绍。在丹佛南北向的都叫大街(Street),东西向的都叫大道(Avenue),百老汇大街(Broadway)和林肯大街(Lincoln)是东西分界,卡尔菲斯大道(Colfax Avenue)是南北分界。丹佛起源于南普拉特河(South Platte River)和樱桃溪(Cherry Creek)交会处,所以起初的街道排列都是沿着南普拉特河道划分,但原本斜向的河道到了现在卡尔菲斯大道那里变成了南北纵向,让当年规划丹佛街道的人决定除了在市中心已经规划好的街道,未来的街道都将做东西南北向的划分,方便大家找方向。先来说说东西向的街道:斜向的第16大街(16th Street)到第19大街(19th Street),在接到百老汇大街以后,连接下去东西向的街道就成为了第16大道(16th Avenue)到第19大道(19th Avenue)。第16大道以北的所有东西向街道都用数字排列,直到第168大道(168th Avenue)为止。第16大道以南的东西向街道也是以此类推到第一大道(1st Avenue)。第一大道以南从阿拉米达大道(Alameda Avenue)开始,东西向的20条街道都是用美国的州命名(从Virginia到Colorado),没有特定的配列规律,再往南向,在丹佛大学(University of Denver)校区的几条东西向的街道用的是和学校早期相关的人名命名,接下来适用了七所名校的名字命名(从Harvard到Dartmouth)。名校从Amherst开始照字母排列到Dartmouth,之后又用照字母排列的人名命名(从Eastman到Quincy)。说完了东西向,现在来说说南北向的街道:百老汇大街西边的街名都是用照字母排列的印第安部落的名字命名(从Acoma到Zuni),部落用完了再用照字母排列世界作家的名字命名(从Alcott到Zenobia),作家名字用完了,到谢里登大道(Sheridan Blvd)以西用照字母排列的城市名字命名(Ames到Zypher),城市名字用完了再用照字母排列的人名,每个字母用两次(从Allison到Zang)。百老汇大街东边的街名比较没有规律,有总统的名字,有人名也有地名,而且不照字母排列,要一直到了科罗拉多大道(Colorado Blvd)后又有规律了,大道东边的街名都是用一个同样字母开头,照字母顺序排列的名字和植物命名,总共16个城市搭配16种植物(从Albion到Xenia)。说了这么多,相信您也该被丹佛街道这些似是而非,对厘清方向没有什么帮助的逻辑搞得一头雾水了。
0 Comments
昨天介绍了在六号公路和I-25交口的丹佛废水管理大楼后,让不少朋友恍然大悟那个建筑物到底是什么。今天来和大家说说在六号公路和I-70交口那里的泰姬陵(Taj Mahal)。相信许多人都知道这个1993年建成的建筑物是杰佛逊郡的郡府大楼(Jefferson County Government Building)。为什么叫泰姬陵呢,因为这座在山边地属偏僻的建筑物中间有个圆形大厅,高高圆圆的塔顶,和左右排开的办公楼远远望去不禁让人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还真和泰姬陵有些神似。这座建筑物里除了有杰弗逊郡的各部门外,也是杰弗逊郡的司法中心,里面有27个法庭和31个法官的办公室,地下还有一条差不多一英里长的隧道,连接到一旁的看守所,减少了运送受刑人时的安全顾虑。大家应该都知道杰弗逊郡是为了纪念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Pres. Thomas Jefferson)而得名。但您知道吗,郡府大楼的圆形大厅楼高125英尺,原本的建筑概念是仿效维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的圆形大厅(Rotunda),来向创办维吉尼亚大学,设计这个圆形大厅来勉励后进追求真理勇者无惧的杰弗逊总统致敬,而郡府大楼主要的功能之一也正是追求司法上的公义和真理,和杰弗逊总统的理念不谋而合。后来被叫成没有任何关联的泰姬陵,还真是一个无心插柳,让建筑师苦笑不得的误会。
每次开到I-25和六号公路的交口,大家应该都会看到一个造型蛮奇特的建筑物,周围什么都没有,就只有这一个像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水泥楼立在那里。这栋楼高六层占地十英亩的建筑物其实是丹佛废水管理局(Denver Wastewater Management Division)的行政大楼,废水管理局的许可部和工程部都在这里,一楼有一个五千平方英尺的废水分析实验室,还有废水车的维修站。您知道吗,上世纪80年代末,丹佛还没走出石油危机,经济低潮的阴霾,企业出走,房价大跌,百业萧条。这座现在是南普拉特河畔(South Platte River)的地标性建筑物在那时只是一个有着许多废弃的仓库和厂房的工业区,1989年时丹佛市政府决定废地利用,把分散在丹佛各处,各自为政的废水部门集中在一起,并且大胆的把整治这块饱受污染的土地做为丹佛环保工程的标靶项目。大楼的建筑风格是美国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时期许多大型公共工程项目都采用的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希望用它直线条的外墙和细长的窗户来带出建筑物的肃穆,来和周围嘈杂壅塞的高速和铁道对比,并显出这建筑在视觉上的可观性和独特性。
这个星期六就是10月10日,虽然今年因为疫情,这里的台湾驻外单位没有如往年一样举办盛大的双十国庆庆祝活动,但在这里还是要把国父孙中山先生和丹佛的那一段不解之缘再重述一次。109年前的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而在这个风云际会之际,中山先生正巧和致公堂的黄云苏先生受丹佛闻人陈文亮(在州议会墙上有彩色玻璃纪念的那位陈林新(Chin Lin Sou)先生的大公子)的邀请从旧金山到丹佛募款,中山先生和黄云苏先生在10日分别下榻布朗酒店(Brown Palace Hotel)的321房和323房,相信当时中山先生也是看到丹佛本地的报纸才得知了起义成功的消息。“孙文学说”就有提及“武昌首义时,文在美国哥罗拉多省典华城,得知事成,本欲返国,亲上战阵,复思当世革命,外交为上,而其时海外诸国,首重英国,故之英国,说其止贷清廷,改助革命,事成而归国”。而这个消息也让到Market街中国城的中国剧院(今天棒球场前View House餐厅那里)听先生筹款演说的侨胞为之振奋,短短两天就募得了五百大元。起义成功的消息也掀起了本地传媒对中国的兴趣,采访了曾经造访中国的传教士和在矿冶学院就读的留学生,询问他们对中国革命的看法和愿景。在这里为大家搜集了1911年10月11日,12日,13日和14日的报纸和大家分享,让大家感受一下那一年的科州人是如何得知和看待革命成功的消息的。
|
Archives
September 2024
Catego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