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或住在里德顿(Littleton)的朋友,应该都看到过一座像谷仓一样的建筑物,早些年还挂着酒吧餐厅的招牌,但几年前餐厅就结了业,而招牌也只剩下一个框框,外墙的油漆也开始斑驳,直到今日这里还是犹如一座废墟一般,在街边的一角凋零。您也许会问为什么里德顿没有拆掉这个和一旁房屋不太同调,而且好像也没有什么用处的建筑物。这座叫做哥伦拜磨坊(Columbine Mill)的建筑物,其实是一个1901年建成的古迹,早年是粗好面粉厂(Rough & Ready Flour Mill)的谷仓,成立于1867年的粗好面粉厂是科州最早的一家面粉厂,是从新罕布什尔(New Hampshire)来科罗拉多领地(Colorado Territory)的四十出头的理查(Richard)和安吉林(Angeline)两夫妻,和住在这里附近的朋友开设的。其实一开始做为工程师的理查从来没有想过要开面粉厂,也拉着一手好琴的他,原本到科州是来做铁道工程师的,但在机缘巧合下他看中了丹佛南边的这块地,灵机一动就选择了这个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事业,而后随着相隔不远的丹佛发展的越来越好,成为了铁路交通枢纽,也让这家面粉厂的生意好了起来,规模越做越大。理查的全民叫做理查苏利文里德(Richard Sullivan Little),1890年为了感谢理查和粗好面粉厂对这一片土地的贡献,这里的居民把新成立的小镇叫做里德顿(Littleton),那一位和理查一起经营面粉厂的朋友叫做鲍尔斯先生(Mr. Bowles),这个小镇最主要的两条大街也是用他们的名字命名的。粗好面粉厂在上个世纪初卖给了哥伦拜商品公司(Columbine Mercantile Company),这栋谷仓也从那时候起一直被叫做哥伦拜磨坊,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随着旧产业的没落,这个谷仓也转了几次手,1994年里德顿市政府把哥伦拜磨坊列为古迹,近几十年来这里开了好多家餐厅,但古迹的名气似乎没有什么帮助,不知道是不是里德先生不喜欢餐厅开在这里,这些餐厅都没有经营下去,到2015年最近的一家餐厅歇业后,这里就一直空置着。您知道吗,其实哥伦拜磨坊早在2017年就卖给了在丹佛开夜总会赚的盆满钵满,同时也是扑克高手的弗朗索瓦萨非丁先生(Francois Safieddine),好多人原本以为他会把哥伦拜磨坊做为他在棒球场(Ballpark)和百年城(Centennial)都有分店的“观景屋餐厅(View House)”旗下的新据点,但出人意料,萨非丁先生非但没把这里做为餐厅,反而在离哥伦拜磨坊不远的地方重新买了块地开第三家的“观景屋”。有可能做为赌博好手的萨非丁也迷信的相信里德先生不喜欢别人在他的谷仓里搞东搞西,做个顺水人情,就让哥伦拜磨坊就和百多年前一样,静静的在一角看着这个这个里德先生花了一生经营小镇的起起落落,人来人往。
0 Comments
之前有提到过丹佛有不少地方,像贝尔卡罗(Belcaro)和高地农场(Highlands Ranch),都是因为在那里的宅邸而得名。许多人都知道湖木(Lakewood)市中心的贝尔马尔(Belmar)以前是意大利村商场(Villa Italia),这座商场在1965年开幕的时候,号称是美西最大的空调室内商场,虽然这个头衔在两年后就被在丹城另一边的仙杜麗拉城商场(Cinderella City)所取代,但到2001年歇业重建前,有蛮长的一段时间这里一到周末假日,也是人潮汹涌,曾经带给许多丹佛人美好的回忆。重建之后的贝尔马尔新区结合了商场,商业楼和住宅,重新带动了这一带的脉动,是都市重建的成功个案。许多人都认为贝尔马尔新区是因为一旁的贝尔马尔公园(Belmar Park)而得名,公园里的孔茨湖(Kountze Lake)风景优美,走在公园里的木桥,看着群鸟在湖面飞过,更让人心旷神怡。在公园一侧还有座蛮引人注目的白色大理石阶梯,在公园里和一旁的商业楼周围还可以看到一些雕工精细写着贝尔马尔的大理石围墙和铁栅门,让人不禁觉得这里是否曾经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这故事要从1895年,一个来自堪萨斯的地产商人说起,这个没有办报经验的地产商人突发奇想,买下了这里一家经营不善叫做晚间邮报(Evening Post)的小报,专门报导吸引读者眼球的八卦新闻,可能是运气使然,这小报还真被他起死回生,渐渐上了轨道,他而后把晚间邮报改名为丹佛晚间邮报(Denver Evening Post),随着销量越来越好,在几年后他索性把晚间也去掉,和老字号的落基山新闻报(Rocky Mountain News)正面交锋,这个堪萨斯商人的名字叫弗雷德里克邦费尔斯(Frederick Bonfils),这份报纸叫做丹佛邮报(Denver Post)。丹佛邮报让弗雷德里克邦费尔斯风生水起,到他在1933年去世时,邦费尔斯家族已经是城内首屈一指的财产以千万计的超级富豪。邦费尔斯这个名字想必丹佛人应该不会陌生,好像到处都看得到用这个名字命名的地方,这要归功于继承邦费尔斯先生财产一生都热衷慈善事业的两个女儿,海伦(Helen)和玛丽(Mary)。海伦的故事我们之前已经聊过,在此不再重述,所以让我们来聊聊玛丽邦费尔斯的故事,和妹妹相比,婚姻失败一次的玛丽为人相对低调,在母亲过世后,她继承了五百万的财产,一成多丹佛邮报的股份,还有在杰弗森郡(Jefferson County)孔茨湖畔一块10英亩大的土地。钟情法国文化的她,在这片土地上找名家造了一座里里外外和法国巴黎凡尔赛宫(Versailles)里玛丽皇后(Marie Antoinette)住所小特里亚农宫(Petit Trianon )一模一样的宅邸,这座宅邸富丽堂皇,全部用最好的白色陶瓦打造,而里面也收藏了玛丽从世界各地收集的艺术品和古董珠宝,说是一个大型的私人博物馆也不足为过。除此之外,在1937年宅邸建成后,她还陆陆续续的购入一旁占地七百多英亩的土地,打造一个属于她的庄园,她把用母亲贝莱(Belle)和自己的名字玛丽(Mary)为这个宅邸命名,这个宅邸叫做贝尔马尔(Belmar Mansion)。在之后的几十年里,玛丽在贝尔马尔和第二任丈夫斯塔顿先生(Charles Stanton)渡过了她人生最快乐的时光,她而后捐出了湖畔的土地做为天然保护区,并成立了贝尔马尔开发公司(Belmar Development Company)希望把这里打造成提供大家休闲,住宅,商业和文化活动的地方,让更多人也能和她一样,在这里能够度过无数的快乐时光和有着美好回忆。玛丽在1962年去世时把一半财产,捐作慈善用途,剩余财产全部托付给了丈夫。斯坦顿先生而后延续了玛丽致力于慈善事业的遗愿,把宅邸里的收藏尽数拍卖,卖得的钱投入费尔斯斯坦顿慈善基金(Bonfils Stanton Foundation),用做慈善用途,推动科州的文化,教育和医疗事业,斯坦顿先生还把宅邸捐给了天主教会,但教会由于不堪负荷管理费用,最终在斯坦顿先生同意下把这宅邸土地卖给了开发商,清拆宅邸,让这里最美最好的一切,永远存封在玛丽和斯坦顿先生的回忆里,只留下了宅邸的铁栅门和一些残垣断壁留给后世追忆这座曾经极尽奢华的宅邸。没有后代的斯坦顿先生在去世后,也把所有财产捐给了基金会,继续慈善事业,造福后世,至今不辍。时至今日贝尔马尔早已实践了玛丽和斯坦顿先生当年的梦想,成为了一个在孔茨湖畔的这片土地上充满欢声和笑语的乐园,相信他们泉下有知也会感到欣慰。
耶鲁大学(Yale College )的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博士(Dr. Othniel Charles Marsh)风尘仆仆的坐着火车从东岸的纽黑文(New Haven)赶到了莫里逊(Morrison),他不是来欣赏红石围绕的天使公园(Garden of the Angels,现在的红石公园),而是深怕被同是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院士的后进科普博士(Dr. Edward Drinker Cope)在化石大战(Bone Wars)里抢先一步,赶到这里来考察一旁的岩层里发现的几片看似恐龙的化石,这一年是1877年,马什博士确认了这化石来自侏罗纪时代的晚期,把这恐龙定名为剑龙(Stegosaurus),科普博士一年后在科州南部的炮台城(Canon City)也陆陆续续发现了更多的剑龙化石,让世人开始对这剑龙有了更多的了解。剑龙属于较小型的恐龙,成年的剑龙差不多身长9米,体重7公吨上下,但头部却是不合比例的小,据说脑容量和狗差不多,相对上也没有那么机灵,是草食性的恐龙。马什博士这一趟的确不虚此行,除了剑龙外还在落基山东侧的甘尼逊(Gunnison)发现了像蜥蜴一样的巨型恐龙迷惑龙(Apatosaurus)的化石,相较之下迷惑龙比剑龙庞大许多,身长差不多26米,体重更重达32公吨,在行走时尾巴左右摇摆,在加上前肢的大指爪,看似攻击性很强,但其实却是和剑龙一样也是草食性的恐龙。而早前几年在科州南部炮台城发现草食性的的梁龙(Diplodocus),和西部的格兰比(Granby)发现肉食性的異龙(Allosaurus)也都是由马什博士命名。所以虽然电影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是在中美洲哥斯达黎加(Costa Rico)旁边一个小岛的虚构故事,但在亿万多年前,我们科州还真有个一群张牙舞爪的翼龙,弱肉强食追食着温驯的梁龙,迷惑龙和剑龙的侏罗纪公园,在红石公园旁的恐龙脊(Dinosaur Ridge)还有留有不少这些恐龙的化石和脚印,而有不少恐龙化石的丹佛自然科学博物馆(Denver Museum of Science and Nature)更是被喻为全球十二大恐龙博物馆之一呢。
走在16街上,不少人人应该都会留意到一栋绿色建筑物,这一栋被不少人视为芒刺的建筑物,在上世纪五零年代曾是车水马龙的16街上最闪亮,现代风格的建筑,外面砌上用维吉尼亚绿石和石灰华石,就如同在这个城市中心的宝石一般,吸引着大家的目光。这是一家叫做卡崔尔(Cottrell's)的男装店,是乔治卡崔尔先生(George Cottrell)1893年在这里开的一家铺面只有18英尺宽的一人小店,但由于对品质和服务的坚持,一下子就口碑相传,随着丹佛经济渐渐好转,短短的十几年就变成了一家铺面有60英尺宽,城里最高级的男装店,那些年,卡崔尔这个名字成为了男装潮流和城里士绅身份地位的象征,每当他们推出新款服饰时总是门庭若市,热闹非常。在老店面于1912年的一场火灾里烧毁,搬到了隔壁的新铺面经营了将近40年后,早已远近驰名的卡崔尔在1950年投下巨资在原址建了座超现代的旗舰店,而且里面男性服饰应有尽有,除了男装外,还有科州最大的皮鞋和帽子部门,而店内一流的裁缝团队更可以即时为顾客剪裁,年中举办的促销活动也成为城中盛事,一时风头无两。更值得一提的,是从新店开幕之初楼顶上记录筹款金额的巨型心形霓虹灯,到后来为各种活动宣传的大型广告看板,都再再体现了卡崔尔热心公益,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经营理念。但卡崔尔还是没有赶上时代的步伐,随着六七零年代商场如雨后春笋般的在市郊涌现,带走了原本在市中心购物的人潮,到了八零年代末,市中心的店铺早已门可罗雀,开业将近百年的卡崔尔也响起了熄灯号。时至今日,绝大多数的丹佛人都已经不记得这一栋斑驳不堪建筑物曾经有过的辉煌过往,只知道这里是一家还挂着卡崔尔招牌,叫做“科州制造(Made in Colorado)”的纪念品店,随着这家纪念品店也已于近日迁出,应该不久这里就会重建,而
那一年他六十岁,第一次来到向往里的科罗拉多,看到了这里的大山,也看到了这里的高原,在诗歌里,他不止一次的想象过落基山的美丽,派克峰的壮阔,还有西部的豪迈不羁。在“开拓者哟,开拓者哟(Pioneers! O Pioneers!)”里他写道“......科罗拉多的人们,来自高峰,来自山沿,来自高原,矿沟,还有狩猎途中的开拓者哟,开拓者哟......”; 在“好像大量夏雨造成的结果(As Consequent, Etc.)”里,他提到“......有的从千年积雪的源泉流入科罗拉多峡谷......”;在“思索(Thoughts)”里,他也言及“关于落进土里的种子,关于诞生......关于几年以后在内布拉斯加,科罗拉多,内华达以及其他地区将要发生的情形......”,那一年,他坐着火车穿山越岭,长途旅行早已让他身体不堪负荷,但他还是坚持的来到了这个令他魂牵梦萦的西部大地,普拉特峡谷(Platte Valley)的夕阳让他印象深刻,许久不能够忘怀,在落基山上,他有感而发的写道“终于体验到了自己诗歌里曾经描述过的真理”,他享受徜徉在科州的山林高原里,他也喜欢丹佛这个年轻城镇的朝气,他的诗歌,带着无数的人神游了他笔下的平原大地,也启发了数年后凯萨琳贝茨(Catherine Bates)随着他足迹所写下的“美丽的亚美利加(America, the Beautiful)”。他叫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被誉为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诗人,在收录了他一生作品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里,大家从惠特曼平实的文字里,和他一起解放了心灵枷锁,如沐甘霖的一般在朗朗大地上,从一草一木里,体验和领悟了生活里的点点滴滴。1879年是惠特曼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这个他臆想中熟悉的科罗拉多,那一年他在这里留下了脚印,而科罗拉多也随着他的文字在美国人的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
Archives
September 2024
Catego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