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协会的吴纪珍理事今天要和大家介绍台湾的便当文化,又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民以食为天 - 便当
前几天,72岁的宝岛歌手郭金发在高雄开演唱会时,前几首都唱得中气十足,直到唱他60年代成名曲“烧肉粽”,要拉长音“烧.......肉.......粽”,一下子因心肌梗塞昏倒在地就与世长辞了。读到此消息,ㄧ股无名孤寂涌上心头。郭金发先生的歌曲反应我儿时的岁月,台湾人当时生活的努力。 小时侯吃的食物挺杂碎的;在眷村都吃北方面食,上小学早餐就是烧饼夹油条配豆浆,没什么店面,几位退役国军穿着汗衫,长裤,一个面,一个拿着长木筷反转油锅中的油条,一个帮着包起套套油条烧饼,然后用报纸这么ㄧ裹,两块钱台币。村子不大,彼此认识,国军伯伯们嗓门大又仁慈,总说:小姑娘,上学要学习听话,吃饱饱,钱没带就吃的先拿去,别饿着,明个向妳爸吴楚华索钱去。 上初中就得带便当了。便当是日语“饭盒”之意。1949年国军彻退台,澎,金,马四岛,被统治皇民化50年近半世纪的台湾岛,人民几乎都会讲日语。蒋介石从新起动中国传统教育,1960年后出生的我常在外婆家还听得到国语参杂闽南语和日语的形容词句。小学读唐诗三百首还挺好玩,到了初中的国文课读“陈情表”,就是臣子上书给皇上的奏折,可怜哪!翻白眼都没用啊,老师解释ㄧ次就得死记死背,等到中午吃便当才松ㄧ口气。去蒸气房提便当是“值日生”的事,大家轮流有份,便当像砖块排列在四方小铁蒸蓝里,ㄧ被提进教室菜香噗鼻,大家争先恐后,ㄧ打开便当盒,都是前ㄧ晚的剩菜剩饭,那简直是人间美食。 我最喜欢吃台湾的烧肉粽,长糯米先和材料热炒半生熟,再用电锅蒸。到外婆家逢年过节有“菜头糕”,“红龟糕”,“发糕”,反正是各式糕点,有用糯米和ㄧ般面粉蒸出来的。表哥和表姐们带的便当菜色就和我的不太ㄧ样。我外婆自己腌制各种咸菜,豆腐乳,炒带皮花生不用油,当时还用木材烧火的砖灶,灶上贴着“灶神爷”;就像我妈年年拜祭“送子娘娘”那样,走在乡间,每隔几条路就有个“土地公”庙,小小的,像娃娃房,烧香不断;每间大庙都有两面门神,台湾乡间拜得神够多的,外婆家的神台上除了祖宗牌位,观世音菩萨,孔明,关公,都是我大舅笔画的,拜祭的愈多,好吃的就愈多。有不少祭拜的对象是民间故事的人物,如重情重义的七爷和八爷,为友死后变成城隍爷的两大部下;还有“妈祖”唐代(742-772年),姓林名默娘,是福建省滨海地方,湄州莆田县人,听说是南海观音托梦林父而产下有神力的女婴,能精神离开肉体去救助海上惊涛骇浪的船只,故郑和屡次奉命下西洋,每动身以前,他都到太仓刘家港(现江苏境)妈祖庙去祈祷保平安。甚至是在近代1958年的金门823炮战,又称第二次中共赤化台湾海峡危机之战,战死的前一坡国军战士们,当地台湾人也马上设庙拜祭。还有每年的孔庙诞辰的祭式典礼非常的庄严隆重和古色古香,祭式群穿着古代的汉服,笛笙奏鸣,叩首作揖,令我印象深刻。 「火车便当”是最有名的,从蒸气火车时代的日式“竹片便当”,饭盒里总是一片白煮肉片,亮黄腌瓜,和各色腌制小菜到今日的台式排骨饭,卤三层肉饭,当然最有名的就是“福隆海滩”火车站的便当了。 50岁以前,从没有想过回去台湾长住的念头,最近发觉人生责任几乎完毕,回顾台湾才察觉对这“宝岛”仍然深情款款,对中国传统的习俗,礼仪常系于心。是什么样的历史机遇竟让台湾成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之最的福地,我的ㄧ生何其有幸! Comments are closed.
|
Archives
August 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