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协会的吴纪珍理事又有新作,这次和大家介绍阳春麵:
1970年台湾的台北眷村里出现了ㄧ种汤麵叫「阳春麵」,阳春麵又称作「光麵」或「清汤麵」,二战前,盛行於上海和江苏一代。最早推著二轮车来我们崇仁眷村卖阳春麵的是杨伯伯,自1949从大陆败退到台湾的国军青年,到了中年虽有国军退役官兵辅导就业,身为士兵的杨伯伯退役金不多,自然做起小买卖。我印象中他很清瘦,不到50岁年华身子已经有些驼了。那二轮车两旁是自钉的长条桌板,桌板下头绑著叁把座椅,左右木头扶把各掛ㄧ桶肥皂水,一桶清水;车上头的小玻璃橱里窗有一把把的细麵和中宽麵,一碗生鸡蛋,一小盘馄饨。每天一大早就可以瞧见克难型的手推二轮车远远从眷村大门口缓缓而来。 杨伯伯的汤头特别香醇,是专用猪的大骨头加薑葱熬出来的,大锅下头有煤炉加碳火烧著,铝锅内放烫麵水和汤汁。车上的汤碗不多,客人吃完现洗,再用热水涮一下。家庭主妇,叁寸金莲的小脚姥姥们全都出门买阳春麵,可忙著,还争先恐後呢!杨伯伯拿著一双长木筷子,在滚烫的热水中打散麵条,嘴巴还一边呼一边吹地把蒸气吹散,再用带孔瓢子把麵团上下甩,把水沥掉,然後噗通地倒在碗里,加一汤匙猪油,青葱,一茶匙盐巴,味精,最後骨头汤一放进去,放两片台湾白菜就这麽搞定。若加上四粒魂饨或一颗蛋算是打牙祭了。 这些麵条特别好吃,眷村外头有一间专门做麵条的商店,也是国军退役老兵,我最喜欢跑去看他们做麵条,他们用双手攉麵,将麵糰细心塞入滚桿机器,成了一长片宽麵皮,然後麵皮再滚进带齿的切桿就成麵条,一人就坐在麵条前边扯断麵边捲成一团团,整齐的排列起来。新鲜麵条很筋道又有嚼劲,还带麵香,因爲它是手工桿出来的,小时候家禽和家畜都是自然养大,肉贵不能每天食用,加一点猪油骨头汤的阳春麵特别被青睬。杨伯伯的生意太好了,很快的,眷村外头搭起一些简陋的麵食小吃。全是退役国军伯伯们在做绝活,都是现做新鲜的烧饼油条,活烧槓子头和豆浆,还有葱油饼。光是麵食就可做出各类各式的花样。 我这位河南的父亲因爲太想念家乡菜,自己在家做起热煎两面黄的韭菜盒子,这个倒不难吃,那个「韭菜膜子」我爸做过ㄧ次,全家拒吃!因爲以前在河南家乡都是佣人做的,老爸凭空想像,细薄的膜子皮硬桿成粗厚麵皮,明明是小火贴锅炕,他老兄大火清蒸,差一点让我把河南的韭菜膜子评价成「中原一烂食!」。吾妹筱琴今年四月自助旅行中国大陆一遊,从江苏吃到西安,从西安吃到河南中原,再从中原吃回厦门,脸书上亮出来都是各类有特色的汤麵,目前筱琴妹又吃回高雄的肉燥汤麵。脸书照片看起来那些汤麵都色香味俱全,可是还是少了一料,那就是「回忆中的味儿!」。回忆中的阳春麵是这麽得简便,既好吃又裹腹,特别是从大陆撤退来台的国军伯伯们,他们替台湾小吃增添了一大特色,都说「男主外,女主内」,一辈子未婚的国军伯伯们可是内外兼备,轻轻松松捲袖下厨。当时的台湾女子流行语:若嫁大陆国军郎,炒菜下厨他最行! 时代变了,这些国军伯伯们也都作古了,留下来的是我对阳春麵垂延叁呎的回忆。 忆得儿时叁五夜 人间此乐有涯哉 不知节物将春去 只道春随节物来 宋 钱时 Comments are closed.
|
Archives
September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