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纪珍女士的短文新作,“人情味儿”
人情味儿和现实是社会上两种截然不同的元素,我呢?就专挑有人情味儿的人们做朋友 。李欣这位年仅34岁的四川姑娘就特别有人情味,讲话真诚,喜好煮「夫妻肺片」和「四川麻辣锅」宴请好友;另外是已逝去5年的上海阿姑,过去27年以来视我如己出,教我学做「醉鸡」、「生醃螃蟹」、「素三鲜」、「燻鱼」、「上海红烧蹄膀」,虽然故人已随黄鹤去,对阿姑的思念有增无减。 小时侯在眷村的人情味随处可见,一早出门见到长辈就叫著:「萧伯伯好、顾妈妈您早,毕婆婆早安....。」,走到中央果菜市场,小贩们把新鲜蔬果有的摊在朔胶布上,有的放在日製小货车上或脚踏叁轮车上叫卖,买一把雪里红菜送红椒、胡萝蔔送青葱、蕉白笋送蒜、一只小蹄膀送炖汤大骨头,和老闆聊上叁两句,人不亲土亲,一聊到是同乡就买一送一。那个时侯台湾1960-1970年是「均贫世代」,大陆「 新中国」正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期,台湾政治片由演员「常枫」演对岸用粮票限斤限两的换肉和米麵,金门岛那一头广播隔空对大陆同胞喊话,不然就是用汽球送传单和饼干。新中国说:台湾老百姓苦难饥饿吃香蕉皮,民国这头在台湾说:大陆百姓饥荒吃树皮,反正两地隔海又没电视机,两岸政府爱怎麽说就怎麽说,老百姓民以食为天,政府有管制政策,百姓有生存的对策。我跟著母亲去菜市场,母亲用闽南话杀价,几乎每位家庭主妇不杀一点价一整天就不是滋味,小贩们早就习以为常,常客杀价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人情味,买卖双方各让一步,心知肚明,心照不宣。 杀价太离谱的客户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哩」,一排小贩早已口传数哩,狠一点的菜贩们连合起来就是不给杀价到某种程度。我母亲有时等到菜贩要收摊时去买菜,跟本不用杀一分一毫的价,小贩总以叁分之一的价钱统统卖掉,有时候过熟的水果叁斤10块(美金两毛五)。都说『人穷志短』,母亲总认为一个女孩子家若能找到一位好先生是一辈子修来的好福气,不愁吃不愁穿;我的父亲却跟我不断交待:「女孩子要多读书受教育,长大嫁人不须要看男人脸色!」,在父母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成长下,我决定受教育是为了长大後能赚多一点钱,至於找好丈夫就看缘份和机会。遇到孽缘要能快刀斩乱麻。 年初一是送礼的季节,有这麽一位国军退役在中兴访织厂收残剩布料的伯伯,年初一大早一定拧著一只烤鸭和烤鸡送到家里来,他长得像蒙古族,细长的单眼皮,一再拱手作揖地感谢父亲总把多馀要丢掉的小碎棉料留给他来取;同样地,父亲为了多赚一些钱养活一家六口,42岁少校退役领半俸,经由隔壁邻居杨伯伯介绍去做中兴纺织厂守卫,叁班制轮班,纺织厂里从幹部到厨房很多都是退役的单身国军老兵,做厨师的胡伯伯每一次做「蕃茄烩炒猪肝」就另外装一些叫我父亲带回去给孩子们吃。来自大陆各省的国军伯伯在对岸新中国建立後就在台湾落定生根,相互扶持,亲人都在大陆,生死未卜,又无通信往来,在台湾这片土地就传宗接代和留下印记,让历史一笔带过。 事过半个世纪,海外华人共处共存,「人情味儿」仍随处可见,文化像一条漫长的河川,抽刀断水水自流,一个政体,一个朝代,等到活过半百之後才瞭解「人」原来就是这麽一回事,朝代仅仅是历史和文化的一部份,随著光阴,百代後人自会评断。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北宋 王安石 Comments are closed.
|
Archives
August 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