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州餐饮协会吴纪珍理事的文章往往能够唤起一代人对台湾当年的记忆,也让许多本地华人再走过那一段回忆,而这里是吴理事上周刊载在新华报的文章。中华路的“小北平”
1960初年代,也就是民国50年代,离台北火车站不远的中华路有一股很浓厚的北平(北京)文化,或许是“国军文艺中心”就在那条大路上,又离满清时代建造的“小南门”不远,故称“重熙门”,1879年建立,城墙拆了,但是城门可是留着。 在已故作家林海音著作“城南旧事”是这么描写北京的:一想起北京,立刻想到的是城墙和骆驼。“正阳门”堂堂正正的站在北京城的正中间,从正阳门向北穿过 去,就是天安门的故宫了。向南走就是前门大街直通永定门,出了永定门就出了北京城围了 。北京城分内城外城,整个有点像凸字形,围着城墙一共有八个城门....。 中华路上有一段路是两层楼建筑,还挺长的,二楼几乎全是茶馆,茶馆里面有一台电视,后头一排排的藤椅,印象中穿长袍马褂的伯伯还不少,藤椅旁有小桌喝茶, 嗑花生米,大家很悠闲地看电视机上映的平剧(京剧),有“霸王别姬”,“群英会”,“三打祝家庄”,“三岔口”,“四郎探母”等。我父亲喜欢带着我上国军 文艺中心看现场的平剧。我大伯吴楚山每隔几个月就从高雄到台北参加平剧公演,呆在我家几天就听他晨起“吊嗓子”,听说“唱平剧”是民国初的“流行歌曲”, 大家都会唱几段。事后才知道大伯吴楚山是专唱“老旦”,一个男人家还得边唱边学着老太婆走路的模样,他还唱得津津乐道!这到不打紧,他每次到台北就劝我父 亲把我送到“复兴剧校”去学唱戏,练功夫。吴楚山一直是挺快乐的,直到52岁那一年得了癌症,病入膏肓时还哭着不肯离开人世。 中华路当时有很多专卖好吃的北方面食,锅贴,坦饼,牛肉馅饼,韭菜盒子,大卤面,烧饼油条那就更不用说了,全是正宗的,ㄧ点南方的味道都没有,对了,还有 个清真寺餐馆,我爸好外食,每次跟着他就有好吃的。中华路隔几条街就是著名书街“重庆南路”,总是充满学子,蹲着站着都在看书。总之,中华路是充满了文化 气息,也是靠近总统府的政治中心。随着时光流逝,中华路已从“小北平”的文化气息加添了人山人海的电影街,餐厅秀,百货公司,小吃部的“西门町”- 日据时代的命名,也是年轻人的最爱! 1997年我初到北京,还看到很多自行车,2000年再去北京就都是汽车了。城墙早已没了,王府井一路上餐饮和小贩,我东吃西尝,想尝到儿时在中华路的小 北平味道,我还停下来和当地的老人家聊一下,那个回忆中的“小北平”已不复存在。只有到了内蒙的呼和浩特,商业晚餐时,他们为我安排了一段用二胡奏唱的 “苏三起解”,恍恍忽忽中我尝到了文化的甘甜,不禁拍手叫绝;内蒙人豪爽纵酒,五粱液杯杯上桌,桌旁蒙女献唱,声音清彻有力,犹如台湾高山上阿里山姑娘遥 唱情歌给对山的阿里山青年,刹那间,酒酣耳热,我已分不出身在何处.......出现在脑海的竟是汉代的昭君出塞景象。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出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娥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日胡地妾。 唐 李白 Comments are closed.
|
Archives
November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