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营运中心 – 台湾记忆中永远的遗憾
在“丹佛华人资讯网”开笔写我的台湾记忆,不觉中已写了三十篇,意犹未尽……所述往事,多为快乐的过去。只有一桩事我一直介怀在心,难以拂去。 “亚太营运中心”这一构想在我参与那台湾“黄金三十年”岁月时常萦绕心头,並以之为傲,常与人就此高谈阔论。只是我言之谆谆,听者无意。延宕结果,这一大好构想,能让台湾更上一层楼的契机,眼睁睁看它终成泡影……沦为遗憾! 此后退休来美,倏忽又二十年,我已年迈古稀,每忆此段经过,仍有锥心之痛。今台湾日见沉沦,对岸神州俨已崛起。台湾再起机会已逝,再也回不来了。我有生之年,恐已看不到台湾的觉悟,注定“亚太营运中心”终将成为台湾及我台湾记忆永远的遗憾。也令众多关心台湾的人为之扼腕,叹息,唏嘘……。这难道是台湾的宿命? “亚太营运中心”构想源自两岸开放往来,关系日见改善,台湾面对神州大陆因之掀起的变化及发展,台湾近在咫尺,首当其冲,该如何因应?台湾之前曾有过从无到有,二战后一片残败中,如何奋起创造出台湾奇迹,台湾钱淹脚目,台湾走向世界,跃为开发中国家楷模“亚洲四小龙”之首……的所谓“台湾经验”。正可以之协助同文同种的对岸脱胎换骨起来,一起携手走向世界……“兄弟联手,力可断金”此之谓也。 台湾当然不只我有这构想,大有人在,尤其那些哪儿赚钱往哪儿跑到活跃台商更“起而行”大胆西进……两岸一开放,很多人和我一样迫不及待往大陆跑探亲,旅游,经商……大陆亲友包括政府见台湾如此神勇“见贤思齐焉”……台湾能,地大物博的大陆神州应更有为。一时间亲友得续旧情,份外热络,台商则如鱼得水,再展风华……这股西进浪潮,人称“黄潮”吸引力举世眼光,起而随之,劲头就像过去八国联军侵华一般又再觊觎神州这块处女地,庞大市场,纷纷东来。中国大陆今天能迅速崛起,台湾当年起的带头作用功不可没……。 大陆一开放,有浓浓故国情的我就踏上故土,从南到北,深入内地走了一遭。一则访亲探友,看看大好河山……再者我是搞行销作业务的生意人,看看神州大地有什么商机我们可以做的?回台后以此向我所属集团作简报建议。就因为如此,我衔命数度前往大陆,更深入探讨……我服务的集团遂能在同行中捷足先登,强得先机,在神州有很好的斩获……。 就此,我孕育出大陆发展十八字箴言“立足台湾,胸怀大陆,放眼华人世界,进军国际”就是来自我这段大陆行明察暗访得来的心得,不仅成为集团同仁举行的“”,也为人传诵,有不少“同好”。 当然这十八字不能言之无物沦为口号,如何做?我也将我们的的行动彙为十六字箴言,不仅是我自己奋斗的座右铭,也是认识我的朋友,同侪同事相互勉励的目标:“功能整合,专业分工,利益均享,策略联盟”。除了在周遭,尤其集团内广为推广此一理念外,也多番受邀在很多场合就此说明,简报……。 大陆开放伊始,百废待兴,亟需各方活水,看到西方繁荣,更是心动……以各项优惠向外招手,吸引各方人才,资金……香港,澳门遂成了这一变化其对世界两大门户。只是中国大陆仍是社会主义共产体制,对港澳能扮演什么角色仍有疑虑。 相对台湾与大陆毗邻,有近在咫尺之便,亦有台湾海峡之险及狹东亚,美国到东南亚,欧非,纽澳咽喉极佳地理位置,台湾又正面临更上一层楼“产业升级”抉择,正适合“进可攻,退可守”亚太营运中心,企业总部所在。台湾从政府到民间企业有很多人,包括我都有这想法。世界闻名调查商情权威麦肯锡公司不知是什么人委托,还是它们也看到了这一趋势,就“亚太营运中心”在台湾这一课题来台看看台湾各界反应,我有幸也是他咨询对象之一。 这一谈话,由于双方都有意促成这一构想,思维均久,故谈来十分投机。对方对我肺腑之言再三表示对其未来建议报告十分有用,咸盼能心想事成还事后专程向我致谢。尤其他对我将台湾比喻大香港,大澳门一番话更令他记忆深刻,正一言即击中此一课题重点。相信更容易让人理解我这番苦心。 香港,澳门本只是广东边陲两个小渔港,因列强东来侵华抢来的两块殖民地,作为它向中国欺压勒索的门户,遂有后来在商业,赌业的崛起,繁荣。但毕竟只是叢爾分寸之地,何况整个神州压境,处处牵制,发挥有限。 台湾如前所言就不同了,只要愿意脱胎换骨,应比香港,澳门有更大的发挥,黄金三十年代经验也有足够条件担当起比港澳更好亚太营运中心的角色。研发管理在台湾,生产销售在大陆。台湾西部从台北到高雄有比香港不知大多少倍腹地任各方面总部遨游。後有基隆,高雄两国际港可供吞吐,取香港而代之成为“大香港”,而台湾东部包括离岛金马澎湖,其地理优势,比澳门更大,更像世外桃源,作为娱乐胜地,赌城更是上上选,我喻之为“大澳门”。若此案当时成真,对两岸,对全球都是有利的绝佳构想……。 可惜的是经国先生过世之后台湾几位领导人,中华民国总统都没有蒋氏父子那种魄力,只图现成,缺乏远见,困於意识形态……举棋不定,犹豫不决。大陆崛起,台湾作为跳板契机一失,亚太营运中心,大香港,大澳门这构想遂在各方叹息中“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胎死腹中,成为两岸永远的遗憾。
0 Comments
台湾电视 – 从三台鼎立到百台争锋, 从共同天线到有线电视 – 我曾忝为重要推手
记得是在西元六十年代,台湾开始有了电视。我那时正在大学就读,从此就感觉到周遭生活起了很大变化。之前,家家户户晚间最大娱乐,小孩做功课,大人们就围在收音机前听广播剧,白银阿姨报新闻……。 台湾第一家电视台就叫台湾电视,简称台视。这是由台湾省政府为主出资办的电视台。由于仅此一家,开播后就成了媒体宠儿,风光了好一阵子。电视比广播胜了一筹,除了听到声音,还可看到画面……一开机就吸引了周遭很多人目光。初期,有电视机的人家不多,街上电器行橱窗里的电视机一开,很快就吸引很多路人自然驻足观赏,店家也不以为杵,乐此不疲……有助销售。那幕景象,活像那时露天电影院。 有电视机的人家,当时很出风头,尤其在群居的眷村。那家电视一开机,立即成了左邻右舍自动登门造访之所。串门子,嚐眷村菜,电视是最重要推手。眷村朋友感情特别好,大家每晚一齐看电视不无原因。 时代巨轮一直在进步,趋势是挡不住的……不久,电视画面从黑白变彩色,更具可看性。电视机尺寸越来越大,而厚度越来越薄,售价越来越低,迅速普及,成了每家必备电器,有的不止一台电视。电视台也从台视一枝独秀,又多了中视,华视与之争锋。 电视台一多就有了竞争,为争观众,开始注重节目,争奇斗艳,无不各显神通……当时有句圈内行话-“输人不输阵”,谁也不想排最末名。当人们收入增加了,市面繁荣了,电视机广告时间,报纸版面……供不应求不够用。观众,消费者胃口养大了。不久,三台节目以不够满足。近邻国家的电视,有的小耳朵亦可收到。曾几何时,很多人家屋顶装起了小耳朵,以小耳朵看三台,画面更清楚。小耳朵你装我装,趋之如鹜。有一阵若从空中,高楼鸟瞰,屋顶上满是小耳朵,蔚为奇观…..。 小耳朵良秀不齐,经不起风吹雨打,太多太乱既不美观,也因装设位置引起不少纠纷。有商人脑筋动得快,加上水电行技术配合,整起了大耳朵,比小耳朵可收视更多境外节目,卫星节目,再将这些几无成本的画面,节目,拉线到愿装订家家户户,酌收费用,谓之“共同天线”。果然效果比原来小耳朵好太多了,可看的节目不止三台,也多了……如此一传十,十传百……吸引更多业者参与,初期并未引起政府关注,也无法条约束管理……加上这些业者拉线,挂线大多图方便利用现成的电线路,或电信网路,你挂我挂,触目所见,电线杆上满是线路,既不美观,一团凌乱,难免引起彼此间不少纠纷……而原以为大耳朵从天上所截取下载的境外节目,卫星节目像收看三台般无需费用,但日子一久,被境外节目发现,引起政府不胜烦恼,政府决定取缔。 这时,因宏碁有个大变化,很多同仁离开了这大家庭,环境陡变……恰好我的一位亲戚有意从传统产业转向科技……知我有宏碁经验,他是中央民意代表,前述共同天线业者希望在政府取缔下能有人替他们向政府说项,明白业者处境,刀下留线,化非法为合法。这一从共同天线走向有线电视的艰巨任务正是我们进入有线电视,卫星电视整合的契机,我请缨担纲去这一任务,作为业者与政府间沟通,协调桥梁。 新闻局早就想针对这棘手,头痛问题根本解决,遇到有个大集团有资金,当然欢迎有人来整合,做协调,我们提出的计划,很快就得到新闻局的配合。业者也愿意在我们的撮合下配合政府整顿,整合政策。不论线路和节目渐因有人管,有人整合逐渐上了轨道。昔日非法的“共同天线”成了日后合法的“有线电视”。业者们个个欣喜若狂,有了合法身份,从此不需偷偷摸摸,可堂而皇之做生意。也乐付外来节目费用。皆大欢喜,也愿在若干大企业毫下作进一步发展。 这是我协助我亲戚转行五六年间最大工程,迄今仍引以为荣,化不可能之艰巨任务为可能。而今我退休近二十年,台湾电视也经过这段时间发展,频道数早已逾百,仍因科技发展在不断增加,也深受用户欢迎。业者收入正常,也乐乎改善设备……。 抚今追昔,犹感兴奋,愿誌其盛。 |
作家简介
游守义,1942年生于安徽婺源。笔名: 李思汉, 陈思齐, 吴多默, Archives
June 2015
Catego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