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余鸿仪,一位九十二岁在丹佛已经住了七十年多的老太太,战后四十年代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和是美籍华裔退伍军人的丈夫一见钟情,千里相随,伴随着丈夫到科州成家立业,除了是和先生一起筚路蓝缕养家糊口的贤内助外,更是一手把七位子女教育成材的慈母。老太太和先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知相惜将近六十载,她的一生犹如战后丹佛早期华人的断代史,虽然还记得这些故事的人可能已经屈指可数,但是如果没有那一代人的兢兢业业,牺牲奉献,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脚印,这里华人的历史可能就随着大时代而消失无迹。在这里老太太用自己声音,说出自己的故事,还有那些年的那些人,那些事。
0 Comments
科州华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中叶,我们在几篇“丹佛,我们的家”的故事里,希望从零零星星的故事,拼凑出早期华人在科州的点点滴滴,科州的华人到了上世纪中叶随着许多华人第二代都离开了这里到东西两岸去发展,基本上本地华人已经寥寥可数。而华人第二波的移民潮主要是从1965年美国通过了移民和国籍法案开始,虽然排华法案已经在四十年代就已经废除,但一直到六十年代才正式放宽了移民的限制,不论国籍给予有技术专长或在美有亲属的移民申请人优先考量,当时还是美国邦交国的台湾(中华民国)有理工专长的华人,自然而然的成为美国华人移民的主要来源,吸引到了许多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赴美深造,成为了当时在美华人的中流砥柱,这一波移民潮随着台海局势渐趋常态和台湾的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到了八十年代已经开始渐渐放缓,之后的移民慢慢转化为亲属移民为主。在这期间随着1975年越战结束,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成立,有三波的越南移民潮,第一波是1975年美国撤军时协助大批南越大城市教育程度较高的军民赴美,第二波是七十年代后半叶,有被称为船民的主要来自县镇教育程度比较低的越南难民,而第三波则是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在美的越南侨民申请家人赴美。而三波中都有不少的越南华人。而中国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直到1977年才允许国人移民美国,但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主要是从1979年中美建交之后才陆续开始,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一批批有理工专长的年轻人也赴美深造,应该不少人还对邓小平1979年在清华大学说的“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要增大”;“这是五年内快见成效,提高我国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这些谈话记忆犹新,也让中国在短短几年内就有数十万人放洋到世界各地留学。而到了八十年代末期九十年代初期,由于中国学生运动,美国政府大幅度的放宽来自内地移民给与政治庇护的名额,让当时许多仍在美深造的留学生决定留美,和照正常程序技术移民的中国人一起成为了第一波来自中国大陆移民的主力。而中国大陆最新一批的移民潮则是在邓小平南巡,中国加速改革开放后,除了有越来越多有理工专长的人才赴美深造外,随着人民生活条件逐步提高,也有更多家庭有能力自费让子女赴美留学。绝大多数从台湾来美的华人还是以华人聚集地,高等学府较多的东西两岸城市为首选,但随着台湾产业结构转型,科州还是吸引到了不少特定领域赴美深造的华人,而本地的越南华人主要是在八十年代左右到美国的第二波和第三波越南难民,而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则比较类似于台湾的移民模式,还是以自身所学相关产业为主。所以相对上科州华人的移民潮,和东西两岸相比都有数年的时间差,科州往往都不是大家的首选,而是因为专业工作和经济条件因素而决定在这里落地生根。逝者已矣,來者可追,七十年代到科州的一批年轻人如今都已到了古稀之年,虽然我们只能够从剪报里了解到科州最早华人的故事,但我们至少还有机会能够第一手的去记录这近数十年科州华人的历史,把我们的故事拼凑成一张多彩多姿的花布,留给下一代让去传承去延续。
|
Archives
July 2022
Catego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