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四年元月廿一日於一笑斋
现代人一般读书,都是喜爱断章取义,不求甚解,同时更懒得去探究,往往“人云己亦云”,而至终形成一种“以讹传讹”,误解误读的跟风陋习。 在浩瀚的中国古语中,就以经典的「人定胜天」这句话来作个比喻,从这句子的表面字义乍看与直读,直解,然则它的意思就被认定是说:「人类必定能够战胜上天大自然。」何故?因为,说这话的人其所持的理由为,“人”为万物之灵也。人类拥有一颗既科学,又聪明绝顶的精灵头脑,和发达的思想。这种自以为是的思维,许多人,甚至包括笔者在内,从过去到现在,都一直是百分百认同的一个合理解释。 君不见!First man on the Moon (第一个登陆月球的人),美国太空人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Neil Alden Armstrong),於一九六九年的登月壮举。另外,探测飞船也已著陆了火星。试想,这麽遥远的星球,人类尚且可以精準计算出它的的距离而去到,人类的卓越智慧是绝对不容怀疑的。也由此可以见得,人类能够战胜上天大自然,当不足为奇,同时也绝非空谈,是完全绝对可以相信,惟这仅仅是过去老远的一个想法。 现时,每当笔者从电视上读到世界各地,因暴风雪、风灾、森林大火、水灾、海啸、地震、火山爆发等,大自然对人类造成的惨痛灾害新闻时,然则,笔者就会迅速联想到「人定胜天」这句话来。 笔者在想,像这个天意造成的灾害现象,“人”的力量还未能抗拒得了?试想,又怎可以胜得了“天”?“人”,若是真个能够胜得了“天”,相信上天就不会如斯的放肆胡闹而为所欲为。 有了这个思维,笔者继而就对这所谓「人定胜天」产生了莫大疑问,而决定非要对它的根本来一个小心翼翼探讨解读不可。 也是由於这一探讨解读,终於让笔者得出了一个理论。而儘管,有人认为,这个结论不算得十分完满,惟多少总也證实了人们,包括笔者在内,一直以来对这所谓「人定胜天」的误解与误读。 「人定胜天」的确是句古语,是古人说的。算起它的时间流传,至少有八百馀年,甚或超过一千馀年的历史。 「人定胜天」这句话其出处,最初是见载於南宋大文学家刘过(公元1154--1206)的《龙洲集.襄阳歌》。其歌的原文如下: 十年著脚走四方,胡不归一兮襄阳。 襄阳真是用武国,上下吴蜀天中央。 铜鞮坊里弓作市,八邑田熟麦当粮。 一条路入秦陇去,落日彷彿见太行。 土风沉泽士奇傑,呜呜酒後歌声发。 歌曰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 买剑倾家赀,市马吒生死。 科举非不好,行都兮万里。 人言边人尽粗材,卧龙高卧不肯来。 杜甫诗成米芾写,二叁子亦英雄哉! 除了这个《襄阳歌》引證,尚有一个出处,其年代可以让我们再向前推,和算得更早一点,那就是於晋(公元265--419)武帝咸宁五年(公元279)的《亢仓子.政道》云:「故周之秩官云:人定胜天」。 读书最怕的就是误读误解,与不求甚解。现时,「人定胜天」的出处既然已有所明瞭,接踵下来的探讨,那就是关於这四个字的读法。依照前面的两个出处来看与作一个比较,人们可以看得出,在《亢仓子.政道》和《襄阳歌》两者之间,是相差了一个“兮”字。唯这个“兮”字只不过是个文言的语气词,跟现代的“啊”相似,而其意思则同是一样,读法亦是一样,是读作“人定”“胜天”,而不是读作“人”“定”“胜天”。 这两种读法,後者的“人”“定”“胜天”,正是:「人类必定能够战胜上天。」的意解。谬矣!且看以下金人刘祁(公元1203--1250)的《归潜志》笔记典籍,其对这古语是如何的一个记述吧。 “人定亦能胜天,天定亦能胜人。大抵有势力者, 能不为造物所欺,然所以有势力者,亦造物所使也。” 又如《吕览》(即:吕氏春秋)亦作如是记曰: “天定则胜人,人定则胜天;故狼众则食人, 人众则食狼。” 此外,在《史记.伍子胥传》中亦有:「吾闻之,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 惟就这「人定胜天」,香港有某学者则又作出了以下如是解读。他说: 古人认为,在军事较量中有叁个重要因素。即天、地、人。 并有古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可以理解 为机遇或气候条件,“地利”则为有利的地理因素,至於“人和” 则是最重要的,意为众人团结和气。叁者皆为军事较量中取胜的 重要因素。 俗语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实,“人定胜天”所说的 “人定”,是指上述叁个重要因素之一的“人”。同时,“天定胜人” 中的“天定”,是指叁个重要因素之一的“天”。 照某学者上面这一番说话来看,他认为「人定胜天」中的“人定”,应解释为“人谋”。同时,他还引用了冯梦龙的《喻世明言》卷九的一段话为例: “却又犯著恶性的,却因心地端正,肯积阴功,反祸为福, 此是人定胜天,非相法不灵也。” 从上面冯梦龙《喻世明言》中的这段文字可以让我们看出,「人定胜天」并无“人类一定能够战胜大自然之意。而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的因素,比天命更为重要。用一句广东语来说,那就是凡事不可以全赖天意,不能够“望天打卦”。人的思维必须主动出击,方能克服自然困境。 不信,且看战国的荀子(公元前313—公元前238),他也就「人定胜天」的“天人”关係作出如是的思考。他认为:“人”,通过一定努力,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若是一味迷信上天,屈从於命运,倒不如把它当成“物”来蓄养而控制它。荀子认为,放弃了人的努力而去思慕天,就违背了万物的实情,而通过了人的努力,则可以掌握自然的运行规律与法则,从而更好地掌握人类的命运,这就是荀子对所谓「人定胜天」的理论。 远者不说,即如近人梁启超在其《新罗马.六出》,就有如下的一段引述: “小生每念物极必反,人定胜天,怯大敌者非丈夫,造时 势者为俊傑,当仁不让,捨我其谁?” 梁启超的这段文字中所提到的「人定胜天」的“胜”字,其理解正为“比起………更为重要”,是较量含义,而不是“战胜”之意。 综合上述所得出的查證,可以见得「人定胜天」,是二千馀年前,古人留下给我们的一句训语,它的真正解读应是:“鼓励人们努力向上,至终必定会改变天命,克服困境自然。”而不是“人类必定战胜上天大自然”之意。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
吴怀楚先生 Archives
July 2015
Catego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