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1895年科州小镇特赖柳德(Telluride)那里科罗拉多大街(Colorado Avenue)的照片,好像和现在也差不多,虽然一百多年过去了,不少的建筑物都还在。但其实城里最著名,建成于1892年原本叫第一国家银行(First National Bank)的金砖大楼(Nugget Building)的塔楼,在1914年就因为城里水灾,怕钟楼过重让主体建筑下陷早就拆掉了,之后的百余年,这大楼就是栋科州蛮常见的两层红砂岩建筑,一直到2021年运用了现代建筑技术才把这45英尺高的塔楼建回来。您别以为这塔楼和下面的老建筑的一体的,其实这看似简单的工程,一点也不简单,为了保持老建筑完整,塔楼和老建筑是两个独立的建筑物,建筑师在老建筑的屋顶外围两英寸加建了个受力比较好的屋顶,又在老建筑的门前凿地30英尺,装了几根连接新屋顶,能够分散塔楼重量的受力柱,才让这建筑能够重现当年的面貌。
0 Comments
您知道吗,女性在美国虽然1920年就有投票权,但是在男权至上的社会,一直要到1974年的平等信用机会法(Equal Credit Opportunity Act)通过后才开始有经济独立的权利。在这之前未婚女性很难开银行账户,就算是已婚的女性大多数也需要和丈夫开联名账户,想独立创业,做信用贷款的话更是困难重重。而这法案通过的翌年,丹佛的一群职业女性就开始筹备家由女性当家作主,主要做女性生意的银行,1978年终于水到渠成,丹佛女子银行(Women's Bank of Denver)在17街上的恒信大楼(Equitable Building)开门营业,成为了美国第二家的女子银行。开幕当天门庭若市,一天内的存款额就超过了100万元,数周后存款额更冲破了1200万元,银行的投资本金在短短的10月内就回本,而且坏账率远低于业界,在科州金融业站稳了阵脚。到了1988年在恒信大楼的楼面已经不敷使用,银行搬迁到了相隔不远,金碧辉煌原本丹佛国家银行所在的金库大楼(The Vault)扩充营业,1994年在易主后更名为科罗拉多商业银行(Colorado Business Bank),到了2018年再被奥克拉荷马银行(BOK)并购。虽然现在金库大楼那里银行已经迁出,但不少人还记得这一段巾帼不让须眉,女子撑起半片天的佳话。在犀牛艺术小区的墙上还有幅纪念这段历史,创行总裁的壁画(3759 Chestnut Pl, Denver)。
科州西部费尔普莱(Fairplay)西北边有个叫做鹿皮乔(Buckskin Joe)的鬼镇,这小镇上除了些废弃的筛金场,腐朽的木屋和座看似年代久远的坟场外什么都没有。其实在1859年派克峰淘金热的那时,也有很多淘金客跑到这附近的峡谷来淘,前几年还真淘到了些,1860年在这里建了镇,这里曾经人还不少,有邮局,有旅店,有商店,还做过几年帕克郡(Park County)的郡府,可惜到了1865年这里就淘不到金,1866年就变成了荒废的鬼镇。这小镇最出名的镇民应该就是一生也大起大落的科州银矿大亨,曾经做过联邦参议员,但晚年一贫如洗的贺拉斯泰伯(Horace Tabor)。泰伯其实是在这里发迹的,那时他随着其他的淘金客来到了这里,开了家专做淘金客生意的杂货店,也兼做这里邮局的局长,之后才到赖德维尔(Leadville)那里挖银矿成为了科州巨富。在这小镇沉寂了快一百年,和很多其它西部鬼镇一样要消失在人们记忆的时候,恰巧碰上五六十年代美国西部片盛行,米高梅电影公司总觉得在加州片场拍片不够原汁原味,所以1958年索性就跑到科州南部炮台城(Cannon City)那里搭了座专拍西部片的影城小镇,还到周围的西部鬼镇去找了些还可以看起来还可以用做场景的屋子搬来这里,其中年代最久远,最有历史价值的就是当年泰伯在鹿皮乔开的那家杂货店,再加上19世纪末还真有个蛮有名叫鹿皮乔的牛仔,所以就把这影城叫做鹿皮乔。在往后的60多年里,在这里拍了几十部的西部片和电视剧,也开放给游客参观,让大家过过牛仔瘾。这样子又过了几十年,到了2010年有个在科州西南边甘尼逊(Gunnison)那里有座大牧场的亿万富翁,有钱就是任性,直接把这影城里所有的老建筑买了下来,摆到牧场里自己看。所以这些年这鹿皮乔小镇总共搬了三次,东西南北的跑了超过两百英里,也该算是际遇最与众不同的西部鬼镇了吧。
丹佛植物园里有个很雅致的盆景园,春夏之际常常会展出不少景象,意象和形象都各异的盆景,吸引到不少人驻足欣赏。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园里一角有一座头像雕塑,是个叫细川勲平(William Kunpei Hosokawa )的日本人,这盆景园是为了纪念他而设立的。细川勲平虽然喜欢盆景,但不是位盆景大师。他不是土生土长的科州人,最后也没在科州终老,但他对科州以至于美国日侨的贡献却是居功至伟。细川先生是在美国土生土长的日侨第二代,英文名字叫做威廉,小名叫比尔(Bill)。细川在大学修的是新闻,但刚巧二战之际,美国仇日情绪日炽,毕业后他只能够当地的日文小报工作。看着没什么发展,他索性离乡背井到战争打的如火如荼的亚洲去报战地新闻,这期间他去过新加坡,日本和中国,还在上海住了一阵子。他也是命运多舛,为了让新生儿不要随他四处奔波,全家在珍珠港事变前夕搬回了美国,还没稳定下来全家就直接被送到了日侨集中营,在那里一关就关了两年。对于从小就在美国长大的细川,心中有许多的不解和不忿。刚放出来后,战争还没结束,前几年都找不到份稳定工作,一直到战后一家辗转来到了对日侨相对宽容的丹佛,细川才在丹佛邮报做了下来,而且一做就做了38年(1946-1984),从韩战越战的战地记者,专栏记者,一路做到丹佛邮报的副总编辑。在这期间,他用他的文章让大家了解日侨在二战期间所受到的不公待遇,改变主流社会对日侨的既有印象,也推动日侨融入美国社区,捍卫自己的权益,多为社会做出贡献。他从丹佛邮报退休后也没闲着,还是一直写作和在丹佛大学教课,用亲身经历来记录美国日侨的历史。由于他多年对科州日侨的贡献,他也是日本1976年到1999年在科州的荣誉总领事。1987年细川被授予日本勋三等旭日中绶章,1990年被丹佛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头衔,2003年被美国亚裔记者协会颁赠终身成就奖,以表彰他多年来为美国日侨的贡献。2007年细川先生以92岁高龄逝世,科州州长和日本驻美大使都出席了他在丹佛大学的追悼会,2012年丹佛植物园建立了比尔细川盆景园(Bill Hosokawa Bonsai Pavilion),以兹纪念。您知道吗,除了丹佛植物园外,丹佛中央图书馆(Denver Central Library)里也有座细川先生的头像雕塑,纪念他对保存科州日侨历史的贡献。
最近突然想起来了家到这里几十年从来没去吃过,想去吃吃看时又已经不在的红珊瑚餐厅(Red Coral)。红珊瑚1982年就开门了,一直都在Colorado Blvd上的一个商场里,1990年从同个商场比较不起眼的店面搬到了显眼的一角,这样又开了25年,到2015年1月26日才歇业,开了33年。为什么没去吃过呢,因为大家都说这里做的是美式中餐,而那时还没那么多甜品店和其它中餐馆,也没什么理由要到这头来,所以连店门都没踏进去过,等到它关门后倒觉得蛮可惜的。红珊瑚的老板是70年代就到了丹佛的韩国华侨,红珊瑚刚刚开门的时候,这里的中餐厅也是寥寥可数。虽说他们做的是美式中餐,但老顾客特多,很多人吃惯了这儿的,还真吃不惯其它家的。店里装饰也算古色古香,蛮有中国味的。开了这么久关门倒不是因为生意不好,只不过下一代没兴趣再待在厨房里拿锅铲,在隔壁早过别人好几年开了卖珍珠奶茶的乐立杯(Lollicup),现在奶茶店已经交给第三代经营,还开了几家的分店。那红珊瑚餐厅关门后变成了什么了呢,还是做餐厅,生意一样很好,就是现在的鼎膳火锅。
|
Archives
December 2024
Categories |